企业客户反诈风险提示函
发布时间:2025-06-17
尊敬的企业客户:
近期,不法分子针对企业客户的新型诈骗手段频发,严重威胁企业资金安全与经营稳定。我们梳理了常见诈骗套路与防范指南,助您识破骗局,筑牢安全防线!
一、常见诈骗套路
(一)“低门槛贷款”连环套
中介打着帮助解决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旗号,以“银行内部关系”“包装企业资质”为由,要求企业先支付保证金,随后承诺“无需抵押、3天放款”。企业转账后,中介又以“银行流水不足”为由,诱导企业将对公账户交由其代刷流水。最终,企业不仅未拿到贷款,账户内资金也被迅速转移,还因账户涉及诈骗资金被司法冻结,经营陷入停滞。
(二)“征信修复”骗局
中介称可通过特殊渠道修改征信报告,7天消除企业贷款逾期导致征信受损不良记录。但企业需提供企业营业执照、法人身份证、银行账户等全套资料,并支付数万元修复费。企业提交信息后中介失联,而企业信息被不法分子用于注册空壳公司,并冒名申请多笔贷款,企业面临法律风险。
(三)“代开账户”陷阱
中介以“代开高额度结算账户”“跨境资金便捷通道” 为诱饵,承诺帮助企业解决账户受限问题。企业将对公账户及U盾交由中介操作后,账户被用于接收电信诈骗、洗钱等非法资金。案发后,企业负责人涉嫌协助犯罪被调查,企业被列入银行风险名单,信用评级大幅下降。
二、与非法中介合作的风险
资金损失:提前支付的各类费用如“手续费”“保证金” 等有去无回,企业直接遭受经济损失。
法律风险:提供账户或协助伪造材料,可能触犯《刑法》中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、贷款诈骗罪等,企业及负责人面临刑事处罚。
信用受损:账户涉及违法资金,企业将被纳入银行、监管机构的风险名单,影响后续贷款、融资及正常经营活动。
信息泄露:企业核心资料被非法获取后,可能被用于注册空壳公司、冒名贷款,引发更多潜在风险。
三、防范指南
核实机构资质:选择金融服务时,优先通过银行官网、银保监会备案名录等官方渠道,确认合作方是否具备合法经营资质,警惕无牌中介。
拒绝异常要求:对“先付费后服务”“提供账户操作权限”“伪造经营数据”等不合理要求坚决说不,正规金融机构不会提出此类条件。
严守信息安全:严禁向陌生中介透露营业执照、法人身份证、银行账户密码等核心信息,妥善保管U盾等支付工具,避免信息泄露。
规范业务流程:建立企业金融业务双人复核制度,涉及大额资金支出、账户授权等操作,必须经企业负责人当面或电话双重确认。
及时依法维权:若发现被骗或遭遇可疑情况,立即拨打 110 报警,通过正规途径维护合法权益。
资金安全无小事,防范诈骗需警钟长鸣。请广大企业客户时刻保持警惕,以官方渠道为准则,规范操作流程,筑牢财产安全的坚固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