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金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,银行作为资金流转的核心环节,成为反诈战场的重要防线。通过分析多起典型案例,我们总结出诈骗的常见手法及应对措施,帮助公众提升风险意识,守护财产安全。
案例一:冒充公职人员诈骗——警惕“异常取现”陷阱
案例回顾:
2025年1月,某农商银行新桥支行柜员发现一名客户在办理取现业务时言辞闪烁、神情紧张。经核查,其银行卡流水异常,且拒绝提供与“侄女”的聊天记录。进一步调查发现,客户被拉入一个名为“国家乡村振兴”的虚假微信群,群内“老师”指导其谎称取现用途以骗取扶贫款。银行立即冻结资金并报警,成功拦截诈骗。
风险提示:
1、核实身份与用途:银行对异常交易需严格审核资金来源和用途,客户应配合提供真实信息。
2、警惕社交群组诱导:诈骗分子常通过微信群、QQ群散布虚假政策信息,诱导转账或取现。
案例二:高收益理财诈骗——老年人的“养老钱”保卫战
案例回顾:
一位老年客户欲向某投资公司转账50万元购买“年化收益24%”的理财产品,银行工作人员察觉异常后劝阻无效,最终联合警方及家属揭穿骗局。经查,该公司以高收益为诱饵,虚构项目骗取资金,属于非法集资。
风险提示:
1、理性看待高收益:承诺“保本高息”的多为骗局,选择理财产品应通过正规机构。
2、家庭协同防范:子女需关注老年人投资动向,及时沟通风险。
案例三:冒用“存款保险”名义——伪造官方身份的新型骗局
案例回顾:
王阿姨接到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,对方以“存款保险需缴纳保费”为由,诱导其点击钓鱼链接并泄露银行卡信息,导致资金被盗。实际上,我国《存款保险条例》明确规定,储户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即可享受保障。
风险提示:
1、官方渠道核实:凡涉及资金操作的电话或链接,务必通过银行官方客服或网点确认。
2、不泄露敏感信息:银行卡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切勿告知他人。
风险防范建议:
三不原则:不轻信陌生来电、不点击不明链接、不泄露个人信息。
双重验证:设置复杂密码(避免生日、手机号),开启短信验证、人脸识别等多重认证。
及时止损:一旦发现被骗,立即冻结账户并报警,保留通话记录、转账凭证等证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