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:
近日,客户小王到网点提前支取定期存款,柜台人员提醒小王,定期未到期就支取,利息会按活期利率计算,于是小王就向柜台人员诉苦:前段时间,小王想贷款购买一部新手机。他在网上看到某金融平台的广告:“万元日息仅5元,最高可借20万!”小王觉得利息很低,便轻松申请了2万元贷款,分12期偿还。但1个月后,他临时需要一笔钱周转,便在同一平台又申请了一笔贷款来“以贷还贷”。如此循环数次后,小王发现自己每月工资的大部分都用来还款,但债务总额却不减反增。他仔细核算才发现,所谓的“日息万五”折算成年化利率高达18.25%,且每次借款平台都会收取高额的“服务费”,实际综合成本远高于宣传。最终,他只能提前支取未到期的定期存款用于归还贷款。
案例启示:
1. 从正规渠道获取贷款服务:消费者要通过正规金融机构、正规渠道咨询或办理贷款业务,详细了解贷款业务内容,警惕虚假宣传行为。
2. 了解贷款产品的重要信息:消费者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贷款时,要注意看清贷款条件、利息费用、还款方式等重要信息。
增强风险意识:切勿“以贷还贷”,贷款资金需用于借款约定用途。避免因“过度负债”造成的 “债务雪球效应”、信用记录受损等风险。要树立合理消费观,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消费习惯,制定合理的借款和还款计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