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案例回顾
2025年6月,某银行网点迎来特殊客群——客户林女士带领多名老年客户,共同提出大额取现需求,取款用途统一表述为“购买家庭日常产品”。
理财经理与运营主管在业务办理中发现异常:多名老年人集中大额取现且用途模糊,遂展开深度核查。经耐心沟通与信息核实,最终查明真相:某养生馆以“免费领取鸡蛋、油、米”等生活物资为诱饵,先吸引老年人群体关注;随后推出“每日签到返利”“拉人头加倍奖励”等模式,逐步拉近与老年人的距离;待建立信任后,便诱导老年人投入大额资金,购买其宣称具有“神奇功效”的所谓“保健品”,涉嫌非法吸资与虚假营销。
银行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启动风险拦截机制,通过专业讲解与风险提示,成功劝阻林女士等老年客户的取现行为;同时快速联系客户家属,告知相关情况并争取配合;最终联动当地网格化治理体系,将该养生馆涉众型风险线索移交,实现从末端劝阻到源头管控的全链条风险处置。
二、案例分析
1. 诈骗手段精准瞄准老年群体弱点:诈骗分子抓住部分老年人注重养生、渴望陪伴、对金融风险认知不足的特点,以“免费福利”打破心理防线,用“签到返利”“拉人头奖励”等类似传销的模式制造“稳赚不赔”的假象,逐步诱导其投入资金,具有极强的迷惑性。
2. “团伙作案+集中行动”增加隐蔽性:此次事件中,林女士带领多名老年人共同办理业务,统一隐瞒真实取款用途,一方面降低了银行的警惕性,另一方面利用老年人之间的“信任传递”,强化了诈骗效果,增加了风险识别与拦截的难度。
3. 银行“主动核查+多方联动”筑牢防护网:银行工作人员未仅依据客户表面需求办理业务,而是凭借职业敏感性主动深挖用途、核查风险;在发现问题后,不局限于单一劝阻,而是通过联动家属、对接网格化治理体系,形成“银行家庭社会”的协同防护机制,有效遏制了风险扩散。
三、风险提示
1. 对老年客户:提高警惕,守住“三不”原则
不贪图“免费”:凡是以“免费领物资”“免费体检”“免费讲座”为由,诱导参与后续投资、消费的行为,均需高度警惕,避免因小失大。
不盲目“跟风”:面对身边亲友推荐的“高收益”“高回报”项目,尤其是需要“拉人头”的模式,切勿盲目跟风参与,应先向子女、家人或银行等专业机构咨询核实。
不轻易“转账”:大额资金支出前,务必与子女或信任的亲属沟通,主动到银行网点向工作人员了解相关投资、消费项目的合法性,切勿仅凭他人说辞就办理取现、转账。
2. 对家属:加强陪伴,做好“双向沟通”
主动普及风险知识:定期向家中老年人讲解常见的养老诈骗、金融诈骗案例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“保健品诈骗”“虚假投资”等手段的特点,提升其风险防范意识。
及时关注资金动态:主动关心老年人的资金使用情况,了解其日常消费与投资行为,当发现老年人有大额资金支出、参与不明项目等情况时,及时介入沟通,避免其陷入诈骗陷阱。
3. 对社会公众:强化协作,共建“防护体系”
银行应持续强化“主动防御”:在办理大额取现、转账等业务时,对用途模糊、多人集中办理等异常情况保持高度敏感,主动开展风险询问与提示;同时定期走进社区、养老院开展金融知识宣传,针对性提升老年群体的风险认知。
各方联动织密“治理网络”:社区、网格管理、金融机构、公安等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与协作,对“养生馆”“养老服务机构”等重点场所的异常经营行为加强排查,早发现、早处置涉众型风险,从源头保护公众财产安全。